行业资讯
郑南峰院士:以基础研究支撑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4/08/07 22:35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分享:




7月25日,由中国氢能联盟、国家能源集团、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新华网、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公司(氢能公司)、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等共同承办的2024氢能专精特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成功举办,开幕式现场,中国科学院院士郑南峰作《以基础研究支撑绿氢产业高质量发展》主旨报告,从绿氢产业发展前景趋势切入,引出电氢协同混联制氢技术,深入分析了混联制氢技术的困难与挑战,总结可离网型ALK+PEM混联制氢技术研究成果,提出对未来绿氢制备技术产业化的应用展望。


以下由郑南峰演讲实录整理摘录

(内容有编辑)

绿氢产业发展前景及趋势

绿氢产业需要建立起良好的产业生态

发展可再生能源是保障我国能源安全的重要战略,随着可再生能源大规模高比例发展,利用可再生能源直接电解水制氢(绿电可离网制氢)不仅可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大规模利用,还可大幅降低绿氢成本、实现绿氢制备全生命周期零碳足迹,对我国发展绿色化工意义重大。

氢能上接电,下接万物,绿氢被寄予了厚望,但是光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是完全不够的,实现绿氢产业落地的执行方是企业,对于绿氢产业而言需要建立起产业生态。

在应用端,通过运用团队开发的高选择性加氢催化剂,江苏扬农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年产2万吨2,5-二氯苯胺的工业示范项目中,以氢气替代铁粉还原剂,将每吨产品排放4吨固废降至50克,极低的催化剂吨耗使得相关加氢技术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通过绿色加氢催化技术实现了产物品质的大幅提升,发展10项以上的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绿色加氢催化技术,已在江苏、河北、甘肃、山东等地合作新建8条工业示范生产线。2017年以来为企业从源头上减排高危固废数万吨,助力精细化工企业淘汰传统高污染技术、完成转型升级;2019年,“2万吨每年2,5-二氯苯胺连续化清洁生产技术”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科技成果鉴定,研究合作项目整体技术处于国际先进水平;2021年,“防脱氯连续加氢技术”成功入选国家工信部首批石化化工行业鼓励推广应用的技术产品目录。

绿氢逼近蓝氢制备成本,

作为首选化工原料需求量大

在成本方面,甲醇制氢的成本为每公斤28元,现阶段,结合优势地域特点,绿氢制取成本可实现每公斤20元。在需求方面,氢是很多化工过程的刚需原料。例如,厦门的半导体行业就用到不少的高纯氢气,平均价格接近每公斤60块钱,这部分氢气需求就有可能用绿氢替代。

绿氢在交通、建筑供暖、储能和

缓解电网波动领域需求逐渐加大,

绿氢发展空间大机会多

现在电解水制氢占比不到1%,发展空间很大,且交通、建筑和供暖领域碳排放高,且随着可再生能源占比升高,氢气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可再生资源的电力装机容量逐年提高,对电网产生的冲击逐渐加大,将波动性的能源进行存储并运用到多种场景,给绿氢带来了很大的发展和更多的机会。

可离网型ALK+PEM

混联制氢技术研究进展

电解水制氢技术路线的差距分析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是较经济的,招投标价格已经降到每千瓦不到1000元,虽然应对波动性的性能不如质子交换膜电解水,但是,能更好适应波动性可再生电力的质子交换膜电解水技术现阶段高达每兆瓦600万的价格令投资者望而却步。中国大多数应用的是碱性电解水制氢,国外基本是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在未来能源体系里,电解水制氢路线的选择是多元化的。

通过开展基础研究支撑

电解水制氢大规模应用是必要的

从基础研究的角度,更好地适应可再生能源的波动对于电解槽安全和生产经济性而言尤其重要。厦门大学在化学学科拥有深厚的基础,尤其是电化学和催化领域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嘉庚实验室在氢能方面迭代布局了三大绿氢制备技术路线,突破适应可再生能源波动特性的大规模电解水制氢关键技术,降低材料与装备成本,为可再生能源离网制取绿氢提供技术支撑。实验室建立了“楼上研究楼下验证”(楼上基础研究+楼下工况测试)的机制,搭建有科研装备标准测试验证平台、校园离网制氢百千瓦测试基地和12兆瓦电解水制氢装备漳州测试基地,通过跨层级的验证反馈加快科研速度。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

碱性电解水制氢技术项目负责人高小平博士,带领团队探索柔性碱性电解水制氢全链条解决方案。通过突破传统碱性制氢技术,研发高效电极、复合隔膜实现高电流密度和低直流能耗,在实验室小电堆测试中电流密度达到20000A/m²@ <1.9V. 2000A/m²@<1.5V;开发高效气液分离技术和精准调控实现快速冷启动,拓宽功率范围,全面应对离网制氢挑战,为可再生能源大规模消纳提供解决方案。对于波动性跟随,已实现快速冷启动、宽功率运行;在光伏离网状态下,低功率安全运行。通过核心技术-秒级冷启动,完成室温启动小于10秒满功率冷启动(行业水平1小时)。在百千瓦级光电测试中用光伏直驱电解槽,实现安全连续运行。

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技术

阳极是决定PEM电解槽性能、寿命以及成本的关键,PEM电解槽面临的技术难点是阳极材料贵、衰减快、国内产量低。陶华冰老师的团队,将主要精力投入到PEM电解槽阳极催化材料及其界面研究中,从原子/纳米尺度到宏观尺度,从催化剂性能、浆料配方、膜电极性能到电解槽设计进行体系构建,将不同材料放到工况下开展研究发现:在低电流密度下,不同催化剂组装出来的电堆在内阻和电荷传输电阻方面差异不大;但在高电流密度下,不同催化剂制备出来的电堆在电荷传输、传质方面却表现差异很大。

此外,我们也发现催化剂的性能并不能代表膜电极的性能,传质才是影响电堆性能差异的关键。为此,我们开发了相应的研究方法,开展从催化剂到膜电极,再到性能衰减机制研究。例如,催化剂与离聚物在膜电极中组装的多孔结构直接影响其电解水性能,即便在同样工艺下不同催化材料形成的催化层孔结构也有很大差异,裂纹促进传质,但催化层会被持续破坏造成传质阻抗快速下降。通过对膜电极催化层微纳米尺度的调控,实现了阳极离聚物与催化剂结构及分布的可控调节,使得我们的膜电极能在2安/平方厘米电流密度下稳定运行,并可运用狭缝涂布工艺实现量产。正是得益于工况测试平台的建设,电解槽尺寸放大3个量级,性能还能保持高度一致。基于低铱阳极的百千瓦级高电流密度PEM电解槽入选国家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并可在强波动工况下运行在安全范围内。

基于上述两种技术路线的研究基础,嘉庚实验室联合了国家能源集团等10家单位合力攻关国家重点研发计划“30兆瓦混联制氢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目标是突破大规模可再生能源制氢系统的长效经济、安全运行技术瓶颈,开发ALK-PEM混联制氢系统耦联设计,实现大容量混联制氢系统集成与示范应用,推动氢能绿色制取产业规模化发展。


未来绿氢制备技术产业化应用展望


尽管我国在多条电解水技术方面已具备一定领先优势,但目前尚未有可支撑大规模离网及适应波动的电解水制氢技术,未来PEM电解槽价格有可能持续下降,跟碱槽慢慢形成竞争,但是鉴于行业的迫切需求,现阶段比较可行的方案是两条技术路线“打组合拳”,开发可适用于离网的混联制氢技术,攻克波动性绿电到绿氢系统关键核心技术,支撑绿电可离网混联制氢规模化生产,助力我国氢能产业健康发展。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