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研氢】我国推动国际氢能产业合作及相关建议
发布时间:2025/07/02 09:10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分享:


近年来,我国积极制定氢能产业政策,推动氢能技术和产业稳步发展,充分利用双多边能源合作机制,加强氢能产业交流合作。通过持续推进,我国氢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氢能发展,合作成果日益丰硕,海外市场开拓效益正逐步显现。

我国参与国际氢能产业合作动态

图丨由中国电建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首个可再生氢项目开工

整体情况

政府层面,与多国(地区)开展氢能领域创新合作,拓宽对外能源合作维度与深度。国家层面,自2019年起,中国先后与包括德国、美国、巴西、沙特、刚果(金)、阿联酋、荷兰、俄罗斯、南非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布联合声明,建立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推动氢能领域合作。地方层面,上海港与洛杉矶港共同倡议建立绿色航运走廊,计划从2025年起部署具备全生命周期低碳或零碳排放能力的船舶;同时,上海港与长滩港、广州港与洛杉矶港、天津港与新加坡港也正在积极开展绿色航运走廊建设。武汉与英国曼彻斯特签署氢能产业交流合作备忘录,共谋科技创新。上海嘉定氢能港与韩国忠清南道科技园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氢能领域全面合作交流。

行业层面,氢能产业代表积极参与国际交流,建设全球氢能网络,促进技术合作。中国氢能联盟与国际能源署、国际可再生能源署、国际氢能委员会和中国欧盟商会等组织建立紧密合作机制;获批国家能源局中欧能源技术创新合作氢能专项牵头单位,发起设立中欧氢能技术创新中心,专注中欧氢能产业研究、人才培养、装备技术展示和孵化。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与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合作共建中阿氢能产业创业合作平台,为企业赴阿联酋探索开展技术、项目、资本等合作提供科技服务,促进中国氢能技术在海外应用和推广。

标准制定层面,随着氢能产业高速发展,中国正积极抢占氢能标准国际话语权。中国牵头的IEC 62282-4-202:2023《燃料电池技术第4-202部分:动力和辅助电源装置用燃料电池发电系统–无人机性能试验方法》发布;国际标准化组织氢能技术委员会成立氢管道特别工作组,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郑津洋担任召集人,以推进纯氢和高比例掺氢管道相关技术创新和国际标准建设;由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牵头的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碳减排方法学和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获联合国清洁发展机制执行理事会(CDM EB)审批通过,正式成为清洁发展机制第101个小方法学和第124个大型方法学。

企业走出去引进来情况

企业层面,氢能领军企业积极“走出去引进来”,提升国际合作潜能。“引进来”方面,截至2024年底,全球已有近100家跨国企业在华布局氢能业务,涉及材料及设备供应、股权投资、工厂及产线建设、检测服务等。从国别来看,德国在华布局氢能产业的企业最多,达20家;其次为日本,达18家。从布局看,跨国企业在华主要聚焦应用领域,占比48%,其次为制备领域,占比19%。海外氢能龙头企业纷纷与国内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康明斯恩泽绿氢设备制造基地在广东佛山投产;日本丰田、韩国现代、德国博世分别在北京、广州、重庆设立燃料电池生产工厂,通过中外合资的方式逐步融入属地化建设,产品已实现小规模装车应用。

图丨国内部分企业国际合作探索

“走出去”方面,央企国企依托重大项目着手开展产业链服务一揽子输出,中小企业主动探索优势技术对外服务,协同实现技术合作转化、装备出口和项目EPC等跨国合作(部分案例见上图)。以电解槽、储氢设备、燃料电池为主的产品已销往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中国电建承建的乌兹别克斯坦首个可再生氢项目开工;中国能建签约希腊拉里萨天然气掺氢联合循环电站。

存在的问题

图丨中关村氢能与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产业联盟与阿联酋中国

创新中心合作共建中阿氢能产业创业合作平台

政企协同模式亟待进一步探索

目前,我国多个能源企业均在氢能等新领域加强技术和资源投入,海外市场是未来发展的重要市场之一。参考国外以政府为主导组织参与氢能领域国际活动,中国在参与国际能源治理,加强政策、规划和示范交流方面持续开展工作,但氢能领域以政企协同参与国际能源治理的路径仍在探索。

各地区陆续设置产业链壁垒

欧洲等各国愈发强调自主化,通过设置政策壁垒提高了中国本土企业参与当地市场的难度。部分中国企业受本地产业规划、政策壁垒及其他因素影响,项目实际落地较为缓慢。各国加快建设符合本国产业特点的政策和标准规范,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合作时,需要适应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政策环境,同时也要推动中国标准与国际标准的接轨。

关键技术和基础设施存在差距

尽管中国在氢能领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在关键技术上与国际先进水平仍有差距。例如,质子交换膜、碳纸、催化剂等关键材料在生产工艺、产品性能、生产一致性等方面仍有待提升。中国企业在参与国际项目时仍需考虑如何提高氢储运效率,氢能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正在加速,但与国际相比起步较晚,且需统筹做好与现有能源基础设施的衔接。

相关工作建议

图丨由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牵头的全球首个氢燃料电池汽车

碳减排方法学和首个可再生能源制氢减排方法学

深化国际氢能产业战略协同

聚焦绿色氢能产业发展战略协同、绿色氢能技术国际合作及“一带一路”氢能发展等方面,深入展开顶层设计研究,合作推动氢电协同、高效储运、国际贸易等专题研究,推动重点国别氢能产业研究,并发布氢能国别投资合作报告,共同建设绿色氢能全球知识库和数据库,建立氢能绿色项目库合作框架机制,推进绿色重大项目合作交流。

搭建完善清洁氢标准评价和认证体系

探索开展绿色氢能国际标准研制,深化与能源转型、电网、太阳能等工作组协同。加强与ISO、国际氢能经济和燃料电池伙伴计划委员会等机构互动,持续完善清洁低碳氢及氢基燃料溯源框架。研究氢能及燃料电池碳足迹标准和碳减排放方法学,积极推广清洁低碳氢评价和认证,加快清洁氢评价认证服务在行业的应用和推广,为氢能产业脱碳和贸易合作提供支撑。

打造国际氢能供应链产业链合作机制

聚焦绿色氢能项目合作的可持续性和减碳潜力,助力建设国际绿色氢能交易服务、资源合作等平台体系。鼓励企业和研究机构充分利用APEC、一带一路、金砖等合作平台在氢能技术方面进行更深入的交流,探索联合研发项目,促进技术创新和应用;在金融机构支持、专业人才培养、学术交流、标准制定等方面系统开展工作,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

持续开展国际氢能交流活动

鼓励参加能源合作机制下各项会议和交流活动,将中国的能源政策、技术标准等成功经验向其它经济体传播,输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持续推双边或多边氢能交流;加强氢能科普活动和培育国际品牌活动,持续凝聚国际国内氢能行业发展共识。图片


中国氢能联盟在国家相关部门指导下构建了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氢界】并开发APP。作为行业全生命周期数字化、信息化和智能化一站式平台,氢界从政府、行业、企业三个层面为政府宏观决策、氢能产业发展和科技创新提供重要支撑。

目前,【氢界】已打造成为国内全面、智慧的氢能行业数据库,实现了对氢能全产业链信息的实时感知,全景呈现企业库、专家库、资源库、标准库、政策库、资讯库、报告库等内容,助力政府、金融机构、企业和行业专家实时掌握行业发展动态和变化趋势。

今日 / 看点

氢能产业大数据平台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