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首期“中国碳市场机制与绿氢评价”高级培训班开启第一天课程。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副总经理宾晖讲授了本次培训的第一模块《双碳目标下的全国碳市场建设总体思路和具体制度设计》。课程主要围绕着以下几部分展开:如何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国际碳交易所发展动态、我国碳交易制度设计框架和思考、双碳目标下的碳交易发展展望。
下面,敲黑板时间到,一起来刷题…
碳交易制度:用市场和经济手段减排
从1992年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到1997年的《京都议定书》,再到2015年的《巴黎协定》,控制碳排放很早就成为人类共识。排碳权已经成为一种稀缺资源,目前绝大多数国家都将行政手段和经济手段相融合,以达到高效减排的目标,而其中三个重要的手段就是制定完善的碳排放许可证制度、碳税制度和碳排放交易制度。其中,碳排放许可证制度和碳税制度都有浓厚的行政背景,而碳排放交易制度则是通过市场供需关系为排碳权定价,是用经济分析的工具来寻求解决方案的手段,具有制度灵活性高、价格调整机制和调整能力强,排放实体和企业能够直接受益等优点。
目前,全世界已经有欧盟、美国、韩国、中国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正在或计划实施碳排放交易体系。国际民航组织等也设立了相应的行业碳交易制度,要求纳入其系统的实体购买符合要求的碳减排指标来抵消其超额排放。到今年,碳排放交易体系覆盖的全球排碳份额将达到大约14%。
我国碳交易市场现状
2011年,国家发改委发文启动碳排放交易试点,到现在正好是十年。2017年底我国碳交易市场启动以来,碳交易市场化机制已经初步形成。目前我国碳交易制度已经有了一整套初步的系统设计,包括以《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为主的1+N的法律法规体系安排、全国统一碳交易市场的平台建设安排等。
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指出,为实现新近制定的“十四五”减排目标,将进一步推进碳排放交易市场建设,逐步扩大覆盖行业范围、丰富交易品种和方式,以发电行业为首批开展碳排放配额分配,启动全国碳市场第一个履约周期。
我国碳交易制度运行流程和市场纳入体系
我国碳排放交易体系运行流程主要包括三个部分,首先是政府为企业个体确定碳排放配额,然后企业个体通过自身减排或者从市场购买其他企业的富余配额满足自身要求,最后是政府对企业的碳排放交易和减排放履约的核查以及监管。
目前,电力行业是被纳入我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主体行业,在深圳、北京、上海等试点市场,一些排碳量大的第二产业企业也被纳入。在考虑如何扩大碳排放交易市场的纳入主体时,我们还应该思考三个问题:一是间接排放是否纳入以及纳入后的双重负担问题,二是如何平衡纳入某些小规模排碳主体带来的成本和收益,三是加快纳入水泥、钢铁、化工等行业,能更好匹配完成“双碳目标”。
我国碳交易制度设计框架
一个完整的碳交易制度框架设计,包括总量、分配、交易、核查、清缴五个环节其中,总量制度是碳交易制度框架设计的前提与核心,国家对碳达峰和碳中和有着明确的目标,就需要在此基础上分解目标确定碳交易市场能够对减排起到多大的贡献,我们一定是对碳排放交易体系限制配额总量并设立交易市场;而分配制度面向被纳入市场交易圈的企业和行业,在配额和价格方法制定上需要兼顾公平和效率,并适应产业结构调整方向;在交易系统和交易制度设计上,我国目前有八大试点交易市场,但普遍存在主体参与度有限、活跃度不足、风险控制手段缺乏、价格形成模式不一、缺乏监管等问题。
最后则是核查以及基于核查报告的清缴。数据质量是碳交易制度设计、配额分配方案、企业年度履约以及企业制定减排目标的基础,一个完善的核查制度举足轻重。宾晖指出,目前我国已经在立法上将核查责任关口前移,强化企业责任。企业应当对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准确性负责。同时,核查机构应严格按照监测计划中规定的数据获取方式、记录频次以及数据缺失处理方式进行核查,任何偏离监测计划的做法都应认为是不符合。同时,也可以在核查环节尝试区块链和可信算法等新技术的引入。
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下的碳交易发展展望
宾晖认为,我国新近提出的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会对我国经济、资本市场、能源结构和产业结构造成一系列影响,当然最后这些都会传导至碳交易市场。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一定是碳交易市场配额总量的依据,能否按阶段达标也是检验各项立法和制度是否有效的最终标准。而我们这些工作,最终需要达到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建立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二是建立具有金融功能、参与国际定价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三是建立引领国际标准的核查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