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产业集群化,氢能这样干
发布时间:2025/02/17 09:00      来源:中国氢能联盟      分享: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产业体系集群化发展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特征和发展趋势,也是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国际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近年来,我国已有近30个省级行政单位相继发布政策,加快推动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有效推动有限资源集聚,通过提升规模效应等方式,降低成本、提升氢能产业的创新效率,促进氢能产业释放广阔市场空间,助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根据《中国氢能源及燃料电池产业数据手册 2022》,近年来我国氢能区域集群化发展态势明显,省级地方政府加快政策、资源和场景支持力度。以内蒙古、宁夏、四川为代表,可再生氢大基地加速布局;以山东、广东为代表,终端应用示范多元化迅速落地;以京津冀和长三角为代表,技术装备创新驱动快速发展。

随着氢能产业不断发展,各地政府相继将氢能纳入地方产业规划,并出台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相关政策支持,优化氢能产业布局,支持前沿技术攻关和产业化,促进氢能产业创新化、规模化发展。

北京市: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

图丨大兴国际氢能示范区

2021年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发布《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统筹规划京津冀区域氢能产业布局,高位谋划、超前布局,推动京津冀地区产业链协同互补、跨区域产业链条贯通与联合示范应用;以昌平“能源谷”建设为核心,向南融合海淀,向北辐射延庆、怀柔,在北部区域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示范区;依托大兴、房山、经开区,构建氢能全产业链生态系统,在南部区域打造氢能高端装备制造与应用示范区。

2024年2月21日,北京市召开《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新闻发布会,北京市发展改革委联合天津市发展改革委、河北省发展改革委共同编制印发《京津冀能源协同发展行动计划》。计划提出,要合力打造高效融合能源创新体系,高质量建设一批重点示范区;坚持创新在能源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建设跨省市能源协同创新平台,壮大能源联合创新主体;实施一批绿色能源战略性重大科技计划和项目,推进先进可再生能源、新型电力系统等一批能源先进技术协同攻关;实施一批科技创新示范工程,培育发展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绿色石化集群,协同发展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氢能、储能产业链,增强在全球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中的影响力。

上海市:打造「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

图丨长三角氢燃料电池汽车检测中心

2019年,长三角三省一市联合发布《长三角氢走廊建设发展规划》,着力于打造长三角城市群城际间带状及网状加氢基础设施,以及氢能与燃料电池汽车产业经济带。

2022年6月20日,上海市发展改革委发布《上海市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 (2022-2035年)》,提出打造“南北两基地、东西三高地”的氢能产业空间布局。其中“两基地”为金山和宝山两个氢气制备和供应保障基地;“三高地”为临港、嘉定和青浦三个产业集聚发展高地。此外,上海市还将探索打造国际氢能示范机场、国际氢能示范港口、国际氢能示范河湖、世界级氢能产业园、深远海风电制氢示范工程、零碳氢能示范社区、长兴低碳氢能产业岛、横沙零碳氢能生态岛等八大世界级特色应用场景。

天津市:到2025年,基本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图丨天津市氢能产业示范区

2020年1月17日,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天津市氢能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0-2022年)》,提出了发展目标:聚焦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装备制造,打造资源生产供给基地、装备研发制造集群、技术协同创新平台、氢能应用示范中心,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到2022年,氢能产业总产值突破150亿元。

2022年2月19日,天津市发展改革委发布《天津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加强若干关键技术研究,汇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氢能及氢燃料电池创新平台建设,为产业发展培育可持续创新能力;打造京津冀氢能资源供给基地,有效利用工业副产氢资源,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制氢,拓展多元化制氢方式,提升制氢产业辐射力、影响力和带动力;加快加氢设施建设,为示范推广提供保障;以天津港保税区等区域为重点承接载体,建设氢能示范产业园;聚焦氢能产业链关键环节,吸引龙头企业、优势企业项目落地,形成涵盖制-储-运-加-用的全产业链;打造氢能应用示范中心,累计推广物流车、叉车、公交车等氢燃料电池车辆900辆以上;到2025年,基本构建技术、产业、应用融合发展的氢能产业生态圈。

河南省:加快推进氢能产业链群建设

图丨濮阳中原制氢中心


2022年8月26日,河南省发布《河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和《郑汴洛濮氢走廊规划建设工作方案》,提出在“十四五”期间,重点打造“一轴带、五节点、三基地”的郑汴洛濮氢走廊,形成辐射全省和连通陕西“氢能产业集群”、山东“鲁氢经济带”的黄河中下游氢能产业发展格局。远期,在现有空间布局基础上沿京港澳高速、连霍高速进行延伸,构建“十字形”发展轴,形成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的产业链、生态链、价值链,在全国氢能发展格局中承接东西、贯通南北的枢纽作用更加凸显。

2025年1月2日,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答复省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第1320139号提案时指出,加强统筹规划,深入贯彻落实《河南省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培育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方案(2023-2025年)》(豫办〔2023〕11号),加快推进“7+28+N”产业链群建设;推动氢能装备产业链纳入第一批专精特新细分领域产业链,围绕培育新质生产力,制定专项方案,加强推进实施,努力实现“化点为珠、串珠成链、聚链成群、集群成势”,加快形成新的增长点,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山东省:打造鲁氢经济带,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

图丨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

2020年6月17日,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山东省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2030年)》,提出打造鲁氢经济带,构筑两大高地,布局两大集群。两大高地即集“氢能科技园”“氢能产业园”“氢能会展商务区”三位一体的“中国氢谷”,和集氢能产业创新研发、装备制造、商业应用、装备检测、军民融合于一体的“东方氢岛”;两大集群即以潍坊、淄博市为龙头的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产业集群和以聊城、济宁市为龙头的燃料电池整车及氢能制储装备产业集群。

2023年6月21日,山东省科技厅会同省发展改革委等九部门,制定印发了《山东省科技支撑碳达峰工作方案》,提出要集中攻关大规模氢能制取、存储、运输、应用一体化技术,开展氢能生产利用示范推广,促进完善制氢、储(运)氢、输氢、加氢、用氢全产业链氢能技术体系,打造“氢动走廊”区域示范样板。

山西省:到2030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的氢能产业集群

丨山西北姚加氢综合能源岛

2022年8月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山西省能源局联合发布《山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到2030年,形成布局合理、产业互补、协同共进的氢能产业集群;到2035年,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产业集群,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


2024年2月18日,山西省发展改革委、山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联合出台《山西省氢能产业链2024年行动方案》,提出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等11项重点任务。

陕西省: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

秦创原·氢合湾—氢能产业两链融合科创区

2022年8月15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陕西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打造“一核引领,两轴联通,三心支撑”的氢能发展格局。一核引领,是依托西咸新区打造我省燃料电池产业核心区,发挥秦创原创新驱动平台的资源集聚优势和西咸新区产业配套、招商引资等优势,加快引进燃料电池头部企业,打造燃料电池系统及关键零部件、核心材料研发和装备制造高地。两轴联通,是打造榆林-延安-西安,西安-渭南-韩城两条城际氢能廊道,联通陕北、关中地区氢能消费中心和供应中心,建设榆林、西安、渭南互为支撑的氢能产业集群。三心支撑,是打造以西安为中心的关中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中心,以榆林为核心的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以渭南为核心的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


同日,陕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陕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 年)》,提出推进氢能示范城市群建设,推进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氢能消费中心,以榆林为核心的氢能重卡装备制造及陕北氢能供应和应用中心,以渭南为核心的关中氢能供应及应用中心的氢能城市群建设,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支持;发展氢能产业园区,依托“西部氢谷”榆林华秦氢能产业园,打造集光伏发电、绿氢装备制造、绿氢生产、储运、加氢及重卡应用于一体的零碳示范工业园,推动西安清洁能源示范基地、榆林科创新城氢能零碳建筑、咸阳石化氢能产业园、西咸新区智慧建筑零碳能源供需系统示范区、渭南清洁能源制氢及应用产业园的建设,发挥园区示范引领作用。

辽宁省:着力构建「一核、一城、五区」

大连氢能产业核心区

2022年8月5日,辽宁省发展改革委发布《辽宁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2021-2025年) 》,提出着力构建“一核、一城、五区”的氢能产业空间发展格局。其中,“一核”即大连氢能产业核心区;“一城”即沈抚示范区氢能产业新城;“五区”即鞍山燃料电池关键材料产业集聚区、朝阳燃料电池商用车产业集聚区、阜新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及配套产业集聚区、葫芦岛低压合金储氢装备及材料产业集聚区、盘锦氢气储运装备产业集聚区。

吉林省:打造「一区、两轴、四基地」

长春中韩示范区“可再生能源+PEM制氢+加氢”
一体化示范项目

2022年10月1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氢动吉林”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打造 “一区、两轴、四基地”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格局。“一区”即国家级新能源与氢能产业融合示范区;“两轴”即横向 “白城-长春-延边”与纵向 “哈尔滨-长春-大连”氢能走廊;“四基地”即四大氢能产业基地,分别为吉林西部国家级可再生能源制氢规模化供应基地、长春氢能装备研发制造应用基地、吉林中西部多元化绿色氢基化工示范基地、延边氢能贸易一体化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06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发布《“氢动吉林”行动实施方案》,提出设立先行先试区,设立长春市、吉林市、四平市、白城市、松原市、延边州、梅河口市、中韩(长春)国际合作示范区为先行先试区,结合吉林省氢能规划“一区、两轴、四基地”空间发展布局,因地制宜,重点布局氢能示范项目,孵化氢能装备产业,制定专项扶持政策,优化氢能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实行行政审批“一站式”服务,以点促面,逐步在全省推广。


2023年12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抢先布局氢能产业新赛道实施方案》,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布局初步成型,产业链逐步完善,产业规模快速增长,氢能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带动新能源装机规模500万千瓦;到2030年,全省氢能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产业链布局趋于完善,产业集群形成规模,产值达到300亿元;到2035年,“一区、两轴、四基地”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氢能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成为东北亚地区绿氢全产业链创新应用基地,建成“中国北方氢谷”。

江苏省: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苏州张家港经开区氢能产业园区

2024年5月10日,江苏省发展改革委发布《江苏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4-2035年)》,提出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氢能产业集群:以“集聚集约、各有侧重、协调发展”为原则,推动江苏省氢能产业集群发展、错位发展,力求形成布局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氢能产业发展格局;鼓励各地区综合考虑本地区氢能供应能力、产业基础和市场空间,在科学论证基础上,打造氢能装备制造集聚区、氢能产业创新引领区、氢能供给及应用示范区。

湖北省:支持产业链协同发展,打造氢能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发展布局,打造氢能产业集群

三峡坝区右岸杨家湾码头制氢加氢一体站

2022年11月4日,湖北省发展改革委、湖北省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支持企业培育壮大,依托东风汽车、雄众氢能、理工氢电、国电投武汉绿动、中船712所、开沃新能源等重点企业和配套企业,加快在电堆、膜电极、双极板、质子交换膜、催化剂、碳纸、空气压缩机、氢气循环系统等燃料电池关键零部件以及制氢、加氢、储运设备等关键节点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群,培育掌握全产业链和关键核心技术、辐射带动作用强、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鼓励地方建设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园区,对燃料电池、核心零部件生产企业按年销售额给予适当奖励。


2024年11月8日,湖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湖北省加快发展氢能产业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支持产业链协同发展,支持“武汉+襄十随孝”氢能装备带与“武汉+宜荆荆黄”氢能制造带协同发展,支持武汉市创建氢能产业核心示范城市,支持恩施州打造“华中氢谷”,引导各地结合自身发展优势和产业分工,有序推进氢能产业发展,打造氢能产业集群;组建湖北省氢能产业联盟,发挥车百链等供应链平台作用,联动氢能整车和零部件企业,协同开展氢能产业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的研发和应用;发挥长江中游城市群战略合作机遇,积极推动“湘鄂赣”和“鄂川渝”建立跨省氢能合作机制,构建“氢化长江”产业长廊。

湖南省:加快建设氢能产业集群,实现氢能产业园区高质量发展

全球首辆氢能源智轨电车在湖南株洲顺利装运发车

2022年11月18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湖南省能源局联合发布《湖南省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加快建设氢能产业集群,充分利用各市州氢能产业发展基础,结合当地主导产业特色,高水平、高标准打造基础配套设施完善、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园区;优先在长沙经开区、湖南城陵矶新港区、株洲高新区等园区打造省级氢能产业样板园区,后续拓展至发展势头好、发展潜力足的其他市州;充分发挥长株潭一体化发展战略的示范带动效应,强化园区间的协同配套发展,积极引导氢能产业发展要素在园区聚集,吸引国内外氢能优势企业到园区设立分支机构、研发基地,完善和延伸氢能特色产业链。


2024年9月29日,湖南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聚焦构建氢能产业生态,坚持系统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考虑政策完整性、全面性的同时,围绕氢能产业“一港两廊多区”的发展格局,重点打造“副产氢提纯(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运-加氢站加氢-氢能动力系统”一批区域综合示范工程,以点带面引导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贵州省:打造氢能产业聚集区及核心发展轴

贵州首个制氢(提氢)示范项目


2022年7月20日,贵州省工信厅、发改委、科技厅和能源局联合发布《贵州省“十四五”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结合各市(州)资源禀赋及产业基础,突出优势集群地区,打造“一轴、一带、三线”氢能产业发展核心地带。其中,“一轴”为“贵阳-安顺-六盘水”氢能产业发展核心轴,要求充分发挥贵阳市新能源车辆西南基地、长江经济带和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重要节点、国家大数据(贵州)综合试验区核心区、西南枢纽等区位优势,依托贵阳、安顺及六盘水市产业基础,布局氢能技术创新中心、氢能装备制造中心、氢能装备检验检测中心、氢能及燃料电池示范应用中心、绿色氢源基地等一批氢能产业创新、制造、示范中心,同时带动氢能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氢能交通、氢能综合利用的示范和推广,打造氢能产业聚集区及核心发展轴。

浙江省: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和「新星」产业群

中国化工新材料(嘉兴)园区

2023年9月7日,浙江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发布《浙江省氢能装备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鼓励各地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在氢能装备领域培育打造若干产业集聚区和“新星”产业群;支持嘉兴建设长三角(嘉兴)氢能产业园,引导氢燃料电池汽车整车制造项目落地;推进舟山以六横清洁能源岛为核心,以岱山区块、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区块为承载的“1+2”氢能装备产业空间布局,建设“海上氢岛”;育强湖州浙能长广氢能装备制造产业园和温州苍南绿能小镇,集聚产业链上下游装备制造企业,打造氢能领域先进制造业集聚区;鼓励各地打造氢能孵化器、技术转移基地等产业孵化体系;按照“415X”先进制造业集群建设总体部署,支持有条件的地区争创氢能装备“新星”产业群。

安徽省:因地制宜集聚发展氢能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丨安徽六安兆瓦级氢能综合利用示范站

2022年11月14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安徽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提出在安徽省内率先形成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示范城市群(包括合肥市、六安市、芜湖市、淮北市、铜陵市、马鞍山市、阜阳市和滁州市),依托城市群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打造集科技研发、装备制造、检测检验、商业应用于一体的氢能产业聚集区;在合肥市建设“氢能高科技产业园”、“氢社会体验园”等氢能园区;重点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示范应用,同时充分发挥示范城市群引领及示范作用,带动、促进两翼地区氢能产业协同发展,积极融入“长三角”氢走廊的建设。


2024年1月11日,安徽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安徽省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提出促进产业集聚,鼓励淮北、亳州、蚌埠、马鞍山、铜陵和安庆等有条件的市发挥资源优势,打造规模化氢能制备和储运基地,支持合肥、六安、芜湖、阜阳和滁州协同开展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技术研发、装备制造以及示范应用,积极争创国家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支持六安市发挥毗邻合肥区位优势和氢燃料电池产业优势,打造全国知名的氢燃料电池自主创新和产业化高地;支持黄山市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深度挖掘应用场景,加快氢能船舶、燃料电池景区交通车、氢能无人机等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应用,积极打造氢能领域“三新产品”测试验证试验场;支持各地发挥比较优势,链接中央企业、省属国有企业和行业龙头民营企业等外部资源优势,因地制宜集聚发展氢能产业,打造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

江西省:有序引导氢能产业集聚

江西首座中国石化加氢能源服务站

2023年1月19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江西省能源局联合发布《江西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统筹江西省氢能产业布局,科学规划氢能产业整体发展路线,依托已有产业基础和相关重大项目,着力培育产业“硬核”环节;引导氢能产业集群化发展,加强氢能产业与电力、交通、工业等产业协同,打通中间环节,有序推动氢能产业固强补弱,降低产业生产和流通成本,提高产业整体效能水平;发掘省内氢能相关产业比较优势,发挥江西省区位优势,加强面向氢能产业发展领先的沿海省份承接相关产业扩张,加大氢能产业招商引资力度,加快培育省内产业力量,积极“链入”长江经济带、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氢能产业高地集群。


2024年8月9日,江西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推动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见稿),提出根据江西省产业基础、区位条件、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布局,统筹各地氢能产业发展的综合条件和已有基础,布局建设以“九江-南昌-吉安-赣州”为轴线的“赣鄱氢经济走廊”;确定九江市为“全省氢经济开放先行区”,重点发展以氢动力船舶为特色的沿江沿湖氢能产业,探索氢能在石化、冶金、钢铁等方面应用;确定南昌市为“全省氢能产业科技研发中心”,集中力量推进氢能产业技术跟进和突破,重点进行氢燃料电池整车研发应用和航空领域氢燃料动力研究应用;确定吉安市为“全省氢能装备制造高地”,重点发展制氢、储氢装备和燃料电池及关键部件、材料等氢能装备制造产业;确定赣州为“全省氢能市场化运行的桥头堡”,对接周边氢能发展先进省份和地区,进一步壮大氢能贸易和氢气储运服务市场,探索氢能产业市场机制;支持鹰潭、萍乡、景德镇、宜春等设区市结合有色、钢铁、陶瓷、锂电等产业集群发展规划布局,推进氢能产业规模化发展,探索氢冶炼技术应用。

四川省:加速氢能装备成链集群发展

自贡氢能重装物流园

2024年11月6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四川省进一步推动氢能全产业链发展及推广应用行动方案(2024-2027年)》,提出加速氢能装备成链集群发展,支持成都平原地区以氢能全产业链高端装备为核心,高水平建设氢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开展基础材料、关键零部件、系统集成等研发创新及产业化应用;支持东方氢能产业园、厚普氢能装备产业园等标杆性园区提质扩容,招引和孵化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优质企业;支持攀西地区打造“氢能产业示范城市”和“液氢应用示范区”,实现固态储氢和液氢装备产业化应用;支持川东北、川南及其他有条件的地区依托工业副产氢和天然气,开展工业副产氢提纯、管道输氢、光伏制氢等装备制造和应用;支持其他具有氢能装备制造基础的地区,因地制宜拓展氢能装备产业链。

重庆市:打造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

成渝氢走廊

2022年6月15日,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重庆市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提出以两江新区、九龙坡区、西部科学城重庆高新区为龙头,积极打造氢燃料电池及核心零部件产业集群,推动氢气制备、储运、终端供应全产业链发展。

福建省:打造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

福建首个氢能产业示范基地

2021年10月21日,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福建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提出支持建设福州市氢能产业集群,以福州氢能产业基地等为核心打造形成氢能制-储-运-用产业集群,将福州氢能产业基地打造成国家级氢能产业示范基地。


2022年12月11日,福建省发展改革委发布《福建省氢能产业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在福建省范围内打造若干氢能产业集聚区和特色产业集群,形成辐射全省的氢气制备、储运、供应体系。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打造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协同高效的氢能产业集群

图丨中国石化新疆库车绿氢示范项目

2023年9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布《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年)》,提出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带头引领作用,汇聚优势资源,聚焦氢源开发、氢能应用统筹全区氢能产业布局,积极有序发展氢能源;发挥好示范区在吸引投资、发展实体经济方面的平台作用,打造各类企业分工协作、协同高效的产业集群,加快发展有规模有效益的氢能。同时,文件还提出加强氢能发展区域合作,用好援疆机制和“四方合作机制”,通过创建科创飞地,引入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可再生能源发电(风、光互补)制氢储氢、氢能终端应用等技术引进、示范项目;加强与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等氢能创新资源集聚区合作,推动产业互补、企业联合;鼓励示范区间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加强合作,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错位发展、分工协作、链条完成的产业集群体系。


同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自治区支持氢能产业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提出支持氢能产业示范区发展,鼓励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氢能产业示范区落地发展,对符合引进条件的氢能企业或机构,入驻产业园或其他载体,由项目所在地给予租金或厂房建设补贴;氢能示范区引进5家以上正常经营一年以上的氢能企业或机构的,对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管理等项目给予投资补助,补助资金最高不超过500万元;支持编制示范区建设方案、项目前期等;优先安排政府专项债等支持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

宁夏回族自治区:形成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集群

图丨宁东能源化工基地永利综合能源站

2022年11月11日,宁夏回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宁夏回族自治区氢能产业发展规划》,提出氢能产业集聚发展的发展目标,要求建成1个应用场景丰富、产业链构建齐全、引领带动作用显著的氢能特色产业示范区;加快实施一批绿氢生产及应用重大产业化项目,带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培育和引进行业龙头企业10家以上;氢能基础设施配套基本完善,建成加氢站10座以上;协同发展、特色鲜明的氢能产业集群初步形成。此外,围绕氢气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引进一批行业龙头企业,重点实施新型电解槽、氢气纯化设备、储氢瓶及储罐、燃料电池汽车核心零部件生产和氢能汽车组装项目,加快推动氢能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集群集聚效应。

内蒙古自治区: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

图丨“鄂尔多斯·中国氢谷” 产业生态基地项目

2022年2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能源局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氢能发展规划》,提出初步形成国内领先的氢能制取、储运和应用一体化发展的产业生态集群,重点打造“一区、六基地、一走廊”的氢能产业布局,确保氢能产业可持续发展,打造全国绿氢生产基地。“一区”即鄂呼包乌氢能产业先行示范区。“六基地”即打造鄂尔多斯为全国最大的绿氢生产输出基地和全国最大燃料电池重卡应用基地,呼和浩特打造自治区氢能技术研发基地,包头打造自治区燃料电池重卡生产基地,乌海打造自治区工业副产氢生产基地,乌兰察布、巴彦淖尔、阿拉善共同打造蒙西氢能综合生产基地,通辽、赤峰、锡林郭勒共同打造蒙东氢能综合生产基地。“一走廊”即在“一区六基地”的基础上建成的内蒙古氢能经济走廊。


2022年3月4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内蒙古自治区“十四五”能源发展规划》,提出扶持培育氢能产业集群,利用自治区风光制氢成本低和矿用重卡应用广优势,依托鄂尔多斯市、乌海市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建设,带动氢能产业发展;聚焦新能源高效制氢、氢气纯化、氢气储运、车用燃料电池及关键材料和燃料电池整车关键技术等方向,引进行业领军企业,开展氢能领域关键技术攻关,提高关键零部件制造技术水平,发展新能源大规模制氢、氢能装备制造、储运和加注基础设施建设、氢燃料电池整车制造;形成以包头市、鄂尔多斯市、乌海市为龙头,其他地区协调发展的氢能制取和燃料电池零部件制造产业,打造“制运储用”一体化氢能产业集群;到2025年,氢能关键核心零部件实现本地化生产,氢能产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00亿元。

青海省:逐步形成若干特色氢能产业集群

图丨青海华电德令哈100万千瓦光储及3兆瓦光伏制氢项目

2023年1月12日,青海省发展改革委、青海省能源局联合发布《青海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2-2035年)》,提出逐步形成若干特色氢能产业集群,立足绿氢生产、“光伏+氢储能”等市场应用需求,依托以新能源、新材料、装备制造为主导产业的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海东工业园区,重点发展电解水制氢设备、中型以上规模氢能储能系统和氢能调峰电站,以及备用应急发电、分布式发电等技术及设备,逐步建成绿氢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以盐湖资源综合利用、新材料、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产业的德令哈工业园,加快打造氢储能材料、绿氢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依托以科教创新、高端装备制造为主的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协同构建绿氢产业技术创新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广东省: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

图丨广东佛山南海丹灶仙湖氢谷

2022年4月13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广东省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打造氢能产业发展高地,多渠道扩大氢能应用市场,聚焦氢能核心技术研发和先进设备制造,加快培育氢气制储、加运、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零部件和动力系统集成的全产业链;布局电解水制氢、天然气制氢、工业副产氢提纯装备制造产业;推进高密度储氢装备制造, 短期加强高压气态储氢建设,长期布局低温液氢、低压固态储氢产业;利用低温氢燃料电池产业区域先发优势,形成广州-深圳-佛山-环大湾区核心区燃料电池产业集群;基于在SOFC(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电解质隔膜片等核心零部件制造方面全球领先的优势,发展SOFC及其分布式发电成套装备,推广高温燃料电池冷热电三联供应用示范,支持建设大型民用液氢示范工程;推进佛山(云浮)产业转移、广州开发区、佛山南海仙湖氢谷、佛山高明等氢燃料电池产业园建设,建立广深高温燃料电池及系统研发制造基地;建立广州、佛山、东莞、云浮氢能高端装备产业集聚区和惠州、茂名、东莞、湛江氢能制储运产业集聚区。

2022年8月12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加快建设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行动计划(2022-2025年)》,提出优化产业布局,坚持区域协同发展理念,在技术创新、产业链建设、氢能供给、车辆推广、政策制定等方面加强统筹协调,以广州、深圳、佛山燃料电池技术创新和产业高地为引擎,联动东莞、中山、云浮等关键材料、技术及装备研发制造基地,依托东莞、珠海、阳江等氢源供应基地,加快产业项目布局,推动形成产业集群。


2023年10月30日,广东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广东省加快氢能产业创新发展的意见》,提出加快培育壮大氢能企业,鼓励氢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大力提升产业链整合能力,支持建设氢能领域专业孵化平台和园区,重点培育技术先进、前景良好、竞争力强、发展速度快的相关产业链环节企业。

广西壮族自治区: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氢能产业格局

图丨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

2023年9月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发布《广西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抢抓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中国(广西)自由贸易试验区、北部湾经济区、西江-珠江经济带、北部湾国际门户港等重大机遇,立足广西,积极开展全场景应用示范,着力构建“两区一带”氢能产业格局。“两区一带”即产业全流程先导区、桂东北绿氢应用示范区、氢能装备研发制造产业带。

2024年12月31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发布《加快推动广西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7年)》,提出加快建设技术创新平台和示范园区,建设自治区级氢能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产业链各环节企业和高校院所组建广西氢能联合会,开展关键技术研究,结合广西各场景推广示范使用新技术、新装备、新材料;支持高校设立氢能产业相关学科,建设氢能产教融合基地。支持中国-马来西亚钦州产业园区、中电百色能源电子产业园、柳州国家高新技术开发区等打造氢能应用示范区,率先形成氢能产业集群。

海南省:打造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的产业集群

图丨海马汽车海口首座制氢加氢一体化站

2024年1月10日,海南省发展改革委等8部门联合发布《海南省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3-2035年)》,提出统筹氢能生产、储运、加注设施建设,打造“一区(绿氢产业示范园区)、两平台(氢能产业创新支撑平台)、多基地(场景应用示范基地)”的氢能产业发展空间格局。其中一区(绿氢产业示范园区)范围为儋州市,以绿氢为关键要素,按照“一院士一链主一平台一基金一中心”等组织架构,从海上风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开始,电解水制绿氢消纳并存储,进而与绿色数据中心、海洋牧场、海洋综合试验场等项目开发相结合,推进一批“绿电+绿氢”的融合示范工程,谋划一批绿氢减碳示范工程,打造绿氢生产、存储、输送和利用的产业集群。

甘肃省:布局建设「一个走廊,两个示范区,两个基地」

图丨甘肃酒泉风光氢储及氢能综合利用一体化示范项目

2023年1月3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关于氢能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立足于甘肃省各地区资源禀赋,利用“一带一路”通道优势和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过境的有利条件,以短期就近消纳为原则,长期外输消纳为目标,基于现有产业基础,融入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建设“一个走廊,两个示范区,两个基地”。“一个走廊”即甘肃氢能走廊;两个示范区即酒泉、张掖绿氢生产及综合利用先行示范区,和以庆阳为核心布局的氢能-多能互补综合能源示范区;两个基地即氢能产业创新基地和氢能装备制造业基地。

河北省: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链集群

图丨河北张家口赤城风氢储多能互补示范项目


2020年7月14日,河北省能源局发布《河北省氢能产业链集群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年)》,提出推动集聚发展,强化优势地位,引导氢能产业在空间布局上趋于集中,功能上趋向集聚,定位上互补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鼓励张家口、邯郸、保定、定州等市依托氢能产业基础和特色优势,培育壮大重点企业,围绕技术研发、产品设计、标准制定、核心部件制造、控制软件开发等关键环节,加快实施一批重点项目,打造国内一流的氢能产业链集群。

2021年7月19日,河北省能源局发布《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逐步构建以张家口、承德以及太行山脉沿线为主的风光储氢一体化产业集群,为京津冀地区提供重要绿氢供应保障;逐步打造国际国内一流燃料电池车辆示范区,带动全省形成集研发、装备制造、示范运营和配套服务等为一体的产业集群。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